网上有关“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蒙台梭利博士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蒙式幼教法的创始人。蒙式幼教法又被称为发现教学法。教育家坦丁曾这样推崇博士:“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视蒙台梭利是以儿童为中心,来从事伟大社会运动的代表者与解释者。”这句话是对博士为儿童教育奉献一生的中肯嘉许。
博士认为,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教育本能。通过对以前刚出生的婴儿遭受人为干预的例子(被捆绑、割下韧带、捏鼻子等),告诉我们应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取消各种束缚,代之以“恬静状态下最大限度的安宁”。而“制约儿童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一般法则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对这个进程提供稍多一点力量就足够了,我们思考的应当是“我们怎样给予儿童的自由?”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小强,他由于先天性的口齿不清状况,常常引来同学的讥笑。由于他的这个特点,给他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朗读。我想如果一个学生的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别人的指点,一定会给他的将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的于是我把他带到办公室给他讲了个故事:卡耐基少年的时候,由于舌拙口笨,每次演讲都遭到同学们的嘲讽,他感到非常自卑。在母亲的鼓励和启发下,卡耐基口中含两块小的卵石,他挺过了被石块磨破嘴和当众出丑等的磨难。最后,他成为一代演讲大师,他的著作《卡耐基成功之道》畅销全球,成为演讲界的经典之作。我说:“小强,你看看,很多伟大的人物,在成功之前都会遭受重重磨难,正因为他们坚强的意志才克服了一个个常人无法逾越的困难,所以才赢得了鲜花、掌声和世人的尊重。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现在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了。小强,你是最棒的,对吗?”他自信的笑了。
以后我就对他格外的关注,但是不显露在外,以免引起他的自卑。一节英语课,我把一个简单问题留给了他,他慢慢起身,但回答正确了,同学们很惊讶,用赞叹的目光看着他,我说:“同学们,鼓励他。”同学们掌声四起,此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笑,这节课他的听课状态好极了。下课后,我立即与他交流,说:“小强,你真行,看到真实的自己了吗?其实你挺聪明,一学就懂,上课只要认真听,作业认真写,回家认真复习、预习,多听磁带,大声朗读,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他自信地点点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家长的配合下,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强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对学习英语有了极大的兴趣,自信心增强了,由“我不行”变为“我一定能行”。后来的英语课上,别人不会的问题,他也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与其父母交流,父母反映: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回到家后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拿着书看呀,背呀,写呀,学呀……成绩逐渐在往上爬。
小强的成功给我带来的是激动、兴奋,带来的也是深深的思考。这只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此时我们想象中的差生,一下子就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那么,更深层的思考是什么呢?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对这个进程提供稍多一点力量就足够了,我们思考的应当是‘我们怎样给予儿童的自由?’”这一理念,我想象中的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及心理需要等因素。带着赏识与尊重,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友好的环境下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我想小强最终获取的不仅是良好的成绩还有对困难不屈服的健康心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博士又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中要放大“尊重”二字,简单化的“看着,向我这样做”要摒弃,因为这如同对一个盲人谈及黑暗的危险,对一个跛脚谈论行走的困难一样。博士对教授“冷和热”的概念举了两个例子:
例一:简单的感觉体验法(触碰两只分别装有冷热水的袋子学习单词)。
例二:教师通过谈话法,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处在一个温暖舒适的房间,体验炉子带来的热,到室外体验雪的冰凉,尝一尝,想一想,说一说。启发联想对贫困人的同情和怜悯的意识。显然例二更胜一筹,因为它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内在发展。
对我们来说5A《Halloween》一课,如果按部就班的学习,围着教材打转,简单化的“看着,向我这样做”学生可能会很好的掌握单词和句型,但是学生却会丧失很多东西。我觉得要学好这一课,实际上是和了解怎样过这一节日及其文化背景是很有关系的,所以对此我做了一些拓展。为了过好这一“洋节日”,我和学生分这样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各种方式搜索万圣节的.资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等。周四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介绍了自己的资料。有介绍万圣节来历的,也有介绍万圣节活动的……安排这一搜集活动的用意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步:联系课外知识深入了解万圣节。
南瓜灯,面具是万圣节最具特色的两样东西。新授课结束后我就安排学生做一做。为接下来的巩固课上的课本剧表演做准备。在制作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乐趣。
之后的万圣节课本剧表演很成功。我们把教室装扮成了充满魔幻氛围的学习乐园。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南瓜灯、动物面具、戏剧性的衣物、糖果、花朵等都被搬上了讲台。我们表演是围绕万圣节购物展开的,每个组都是动用了全部家当,有的组甚至点上了杰克灯,非常逼真。还有的组把商店的促销广告也贴出来了……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英语表达和充满童趣的表演,我们的掌声一次又一次。令人骄傲的是经过前面多次课本剧表演后,几个后进生也真正融入了这个活动。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多,但流露的是集体归属的温暖感和自信的笑容。(对这一活动也有遗憾,可惜没有拍几张照片作为留念)
在一组组的表演中,一个个中肯的点评中体会到了孩子们学习的快乐。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鼓励奖”,掌声送给了全体同学,相信通过这一活动,他们的英语学习又向前迈了一步。
第三步:课外游艺乐趣多
万圣节又称鬼节,但现在,这一节日可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之一,因为它有许多有趣的游戏。
利用兴趣课我们安排了许多有意思的活动:网上打鬼游戏;有奖智力题(有关万圣节):戴面具齐跳兔子舞;看魔幻动画《鬼怪屋》;课外“咬苹果”游戏等等,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在这次万圣节系列活动中,我感到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而他们和英语也走的更近了。我们期盼着下一个万圣节的来临。
博士认为,一堂有益成功的课,儿童会被给予“自由”,“他所接受的与其说是一堂课,不如说是接触外部世界的一个明确的印象。在我们的英语学科教学中,由于这是一门语言学科,上不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导致厌学。所以我们更应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使知识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提供一些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归纳发现。任何时候,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力来代替儿童的理解力。那就是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不能以一则“万圣节介绍”来代替充满活力的“万圣节活动”。
拜读博士的经典力作,感悟了很多,很多其实似乎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由于我们的忽略,无意中给孩子们带来了伤害。教育需要智慧与爱,相信自己会走好每一步的教育之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关于“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源鑫玉]投稿,不代表华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syu.cn/jyfx/202502-6809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华烁号的签约作者“源鑫玉”!
希望本篇文章《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华烁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教育的自发活动》有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