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青岛市生态系统分析
1.青岛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总体框架
(1)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
1)海陆交互作用,生态敏感性强。青岛市陆地总面积107×104km2。海岸线总长730km。港湾众多,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很强。
2)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青岛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错,生态功能互补性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较大,且类型多样。此外,河网系发育良好,成为海陆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态系统优化协调的潜力较大。
3)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大。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水热资源充足,水热同季,生物活动频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潜力较高。
4)人类活动强烈、景观破碎性严重。青岛市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自然生态景观破坏严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丧失严重(谢花林等,2005)。
(2)海陆生态系统总体构架
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维持着青岛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陆地的基本构架,是陆上物质的主要来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域。陆上河流和近岸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物质交流网络。河流三角洲、海湾和潮间带湿地区是维持海陆两大生态系统能量交换、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3)海陆通道与重点生态区
大泽山、大小珠山地区和崂山是青岛市重要的陆上物质来源区,构成青岛市重要的陆源生态区。大、小沽河是青岛市具有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海陆物质交换通道,几乎贯穿全市,其次是胶莱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间带湿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陆上物质汇集区,构成本区重要的海汇生态区。因此,陆上重要的陆源区、物质交换通道和海汇区是需要保护的重点生态区。
2.青岛市的主要生态问题
1)海陆交互地带的丧失;
2)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河湖萎缩;
4)水土流失加剧。
二、青岛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市建设
1.青岛市生态系统持续利用
地理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证。这二者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各种物质与能量,并使其在城市内良性流动,而且还容纳、消减城市系统产生的废弃物,减轻城市压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结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统交互作用为城市发展创造了优美的环境条件和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致使原有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影响、危及到了产业体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科学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合理地管理区域生态系统,确定其发展的方向。生态系统管理正是管理者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多个产出目标及其整体性(或可持续性)。运用生态系统管理的相关理念,青岛市区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的对策建议如下(谢花林等,2005):
1)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恢复区域湿地生态系统;
3)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行工业生态化策略;
4)进行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5)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工程;
6)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总之,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以自然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区域中的发展与保护应受到重视,因此,区域空间的生态系统管理要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善调整,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冲击,同时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系统结构完整多样,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关联。生态系统管理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这里以青岛市为例初步探讨了区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对策,但区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
(1)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优势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保障;扎实的工作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
2)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还相当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青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3)形势与任务:“大而强、富而美”宏伟目标的构想,为青岛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生态市建设是青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青岛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规划目标与规划实施战略部署
为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青岛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为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生态市建设,确立了三步实施目标。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对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使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时间,使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态型产业体系初见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态法制建设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良性生态系统。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结构,具备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和污染预防控制系统,环境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3)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区划分为“三区一线”,即山区丘陵结构性控制区、环胶州湾及两翼沿海产业重点发展区和中部平原生态农业发展区3个一级区,一线为海岸线。二级区划将3个陆域一级区划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性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区和建设开发区;将近岸海划分为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预留区。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将青岛划分为11类、53个三级区。
(4)其他
1)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2)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3)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4)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5)可持续发展安全体系建设。
6)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7)重点建设项目。以规划近期为重点,开展10项重点综合建设项目,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胶州湾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崂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建设项目、区域自然生态体系保护与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项目、水库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项目、采石场恢复治理项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复项目、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生态工业示范项目。
地理位置: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地貌: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 海拔在1100米左右。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C左右,由于纬度较低,许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在3-8°C之间,而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也在18-26°C之间。
降水:贵州由于受季风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80%的雨水都集中在5-10月份,此时游客出游,不要忘记带好雨伞。
文化: 贵州省因其境内有贵山而得名。夏之前称"赤水"。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地和夜郎、且兰等地。秦属黔中郡、象郡、巴郡、蜀郡和夜郎国。汉属荆州,益州。唐分属黔中、剑南、岭南等道,其中黔中道为今贵州省大部分区域,故而贵州有"黔"的简称。宋属夔州路,"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元代分属四川、湘广、云南三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始建贵州行省。清代沿用明制。人口:全省总人口达到3869.6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96‰,死亡率为7.21‰,自然增长率为10.75‰。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慢,老龄人口上升。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人口增长率自2000年以来较大幅度地连续下降,标志着贵州人口已转入较低速度的增长时期。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资源: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 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业: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贵州工业产业结构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依托能源、矿产资源优势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比重上升,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卷烟、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1949年,贵州工业总产值为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3%。到2008年,贵州工业总产值达到3055.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7%。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和兼并、破产、重组,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现了关闭破产,正逐步退出市场。 城市规划:城市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机场、交通、水利、电力、电讯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控制地段和风景名胜区,有待加强,经济是个制约的因数,土地利用不合理,需协调。旧区需要改造,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是合理的,植树造林。
关于“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萨筱萌]投稿,不代表华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syu.cn/jyfx/202502-6795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华烁号的签约作者“萨筱萌”!
希望本篇文章《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华烁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