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1986年建社至今,已出版各类图书3500余种。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关注的优秀图书,在各类评选中获奖。“现代科学技术博览丛书”和“普林斯顿科学文库” 荣获第三届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名家讲演录”、《系统科学》和“海峡两岸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先后获得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诺贝尔奖百年鉴》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获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暗淡蓝点》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和“华夏科学之光丛书”获得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近年来出版的优秀科普图书达200多种,连续5年在全国“十大科普好书”评选中名列前茅。
1993年至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连续5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3次被新闻出版署表彰为良好出版社。
张漪_主要经历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2008-11-09 00:11:37] 2006年1月12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7项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的科普书籍《杨秉辉谈健康方式》作为丛书之一,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一新闻的醒目大标题上用了“破天荒”(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这三个字,由此可见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4年来,本人三次荣获科普作品奖:1. 1983年,笔者荣获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译文一等奖;2. 1991年“战胜癌症的新策略”一文,荣获《祝您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3. 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荣获科普杂志——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获奖浅谈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一、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初次写科普文章,往往出于一时兴趣,进行试探性创作。初试作品能够一举成功,无疑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会对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笔者初次投科普文章是在1982年,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英语科普译文有奖竞赛,题目是“Cancer Is Only Skin-deep”,即“皮肤癌”。这次翻译文章是科普文,文中普通词汇多,专业词汇少,翻译难度大。笔者试译好了上文,又经过几次修改,及时寄出,在1983年第1期《新医学》上,该译文竟出乎意外地荣获一等奖,且名列榜首。
2. 23年后的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举行征文竞赛,这是进行科普译文再创作的机遇。笔者总结了《科技英语学习》杂志1980年创刊初期的学习经验,写了 “《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该文荣获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征文二等奖。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983年,笔者的初试科普译文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以后再创作的热情。
二、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动力的作用
引发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要使潜能得到发挥、升华,还需要一种启动力量,称为创作动力。创作动力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
1. 外部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您健康》杂志等的组稿、约稿,以及强化外部动力的科普作品奖励等,皆属于创作的外部动力。1991笔者荣获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后,把获奖证书和《祝您健康》杂志编缉沈志先生给笔者的贺信,拿给《新民晚报》康健园版的编辑何公心先生看了后,他二话没说,就决定在他主编的版面上,登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年初我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当时《新民晚报》发行量160多万份,具有第一影响力,笔者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一文发表后,病人来诊者络绎不绝,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持续多年,这促使笔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并用中药和食疗等方法治好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又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动力。
医学知识的领域非常广阔,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向医学科普工作者召唤。
2. 科普创作的内部动力则属于作者的自身需要。如自身所开展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宣传,以及自我的社会义务感与责任感等皆属于自身需要。
自身需要的创作动力,尚需创作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就会随时留意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创作方法等。由创作动力的推动,医学科普作者就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而科普作品获奖,正是科普作品再创作动力的源泉。笔者的科普作品获奖后,由于及时得到多家报刊、出版社好编辑的指导、帮助,对在心灵中创作之火的持续点燃,创作心理愿望的持久执著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后,本人日以继夜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的1999年,写就出版了《抗癌新法》一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三、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责任、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普创作的责任同样是治病救人。一篇好的医学论文,仅在小范围交流,如果把它改写成科普作品,那么就可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新知识,对“人人享受卫生保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投入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近一时期以来,我国食疗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犹如汗牛充栋。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质量,在科普作品获奖后,笔者感到有责任编写《食疗治百病》一书,如何使《食疗治百病》一书能够有所创新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食疗书的食疗方没有应用实例,对食疗的疗效缺乏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病例介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自始(前言)至终均介绍了实例。这些病例中不少属于诊疗新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喜吃生牛肉,而导致病毒性海绵状脑病(新病种)。另一例老鼠奶头(寻常疣)单用米仁食疗8个月治愈,迄今十多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灌,从治疗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枝。《食疗治百病》从形式、内容和概念等几个方面均有所创新,从而使它成为食疗理论之树的新枝。该书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短期内该书重印几次,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和科技研究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两翼,科普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延伸”和“延深”。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创作动力、创作的责任、义务均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秉辉理事长的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库丛书》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这个芳草园中,一定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
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有奖金吗
张漪_
张漪_,女,生于1942年,高级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中文名:张漪_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2年
职业:美术师
代表作品:花卉写生与变化
基本信息
她参与编写了《花卉写生与变化》一书,书中收编了多幅她的作品,她的专著《实用刺绣方法与设计》一书,由陕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了“陕西省首届科技之春优秀科普作品奖”。
简介
张漪_的作品注重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结合,注重形式美与色彩的古朴典雅,和谐统一,尤其讲求画面的均衡对称、节奏韵律,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张漪_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畅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成绩优异曾获“陕西省技艺优胜奖”。作为一名秦人,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倾注到作品之中,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对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秦绣《汉瓦当》、《秦俑》、《伎乐图》、《陶》等作品,受到国内外朋友的喜爱和交口称赞,有十多幅作品被西安大唐芙蓉园“芳林苑”宾馆收藏。于l995年创办了“西安龙合展示艺术工作室”,专门从事秦绣的进一步研发,并注册了“龙合秦绣”、“龙合唐绣”两个品牌。张漪_的秦绣把只能在纱罗上刺绣运用到布料、呢料上,开发出靠垫、服装等秦绣日用品,所生产的壁挂和旅游纪念品,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深受欢迎。
代表的秦绣已有400余种针法,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名人,但她依然一心扑在秦绣艺术之中。张漪_要培养更多的秦绣人才,她现担任陕西省**电视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客座教授,把秦绣艺术搬上了讲台,她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这们技艺不至失传,发扬光大秦绣艺术。
秦绣的特色
秦绣
一、层次多、立体感强:秦绣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它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
二、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刺绣不是换了材料的绘画或照片,绣品的图案以针法显示深浅、远近、虚实的效果,就使秦绣具有了不同于绘画、照片的时空趣味和装饰韵味。秦绣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多绣或少绣一格都无法将纹样继续绣下去,是纯手工精制的高档工艺品。但与精细的苏绣、蜀绣相比秦绣还是比较粗犷的。秦绣色彩多采用块面对比,古朴典雅,鲜活艳丽,具有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该比赛有奖。
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根据不同组别、不同类别作品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获奖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大赛另设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有获奖作品都将获得相应荣誉证书,大赛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关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通胜超]投稿,不代表华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syu.cn/jyfx/202501-663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华烁号的签约作者“通胜超”!
希望本篇文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华烁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获得荣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