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每个人都感冒过,从没得过感冒的人还真没见过,感冒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咳嗽,咳痰,感冒是自愈性的,只要人的体质尚可,一般而言就算不吃药,也会在七天左右自行痊愈,感冒是好了,可是咳嗽,咳痰却要伴随很久。还有的人呢,也不感冒,也不咋咳嗽,就是一直感觉嗓子里痰很多,总爱习惯性的清嗓子,有事没事咳一下,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中医里有一句话 “千寒易去,一痰难除” ,如果没有一些正确方法的干预,身体里的痰是很难自行消除的,就算是行医多年的临床医生见了痰证也是非常头痛的,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都搞错了方向,很多人在遇到痰多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化痰,一味的清肺,最后在化痰的路上越走越远,化痰对不对呢?对,但是还不够, 要想彻底的把痰清理掉,不但要化痰,还要把痰产生的源头解决掉。
举个栗子来说,有人忘了关厨房的水龙头,漏的满屋子都是水,这时候怎么办呢?当然是赶紧把水舀( yǎo )出去,把地上的水擦干净了,这就行了吗?当然还不行,因为还漏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关闭水龙头,不把水的源头解决了,水就会不停的流,你就得不停的往外舀水,永不休止。只有先把水龙头关掉,解决了水的来源,再清理家里的积水就一劳永逸了。
那我们身体里痰的“水龙头”在哪里呢?
中医认为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弱了,湿气就会在身体里堆积,越积越多,越积越浓稠,最终形成了痰 ,这些痰都存在哪里呢?当然是肺了, 肺就像一个大大的玻璃罐子一样,里面存了很多的痰,我们会通过咳嗽将这些痰排出去,如果有粘痰、老痰、顽痰还会黏在罐壁上,很难通过咳嗽将痰排出,这时候就需要能够清扫痰湿的药物来帮忙了。
用什么药呢?
这里推荐两味中药,一个是 桑白皮 ,另一个是我们熟悉的 陈皮 。
桑白皮是一种叫桑的植物的树皮,越白的树皮,药效越好,白色是入肺的,同时桑白皮又是寒凉的,所以桑白皮可以清肺热,可以化痰、止咳,桑白皮一进入到人体内,就像是一把小刷子,能把肺里的痰啊、热啊,通通清理出去。
桑白皮 还可以祛湿利水,可以把体内积蓄的水湿通过小便排出去,水湿没有了,也就不会有痰饮的产生。
光在肺上下功夫,光祛痰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痰湿从源头上扼制住,也就是“关水龙头”,怎么关呢?当然是健脾了,脾的运化功能好了,痰就从源头减少了。
健脾用哪个药呢?就是 陈皮 ,陈皮性温,有一股芳香之气,芳香的药材能醒脾,脾活跃了,自然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就能把身体的水液合理调配,该利用的利用上,不能用的就排出体外。
陈皮还能理气,气顺了痰自然也就消了,所以要想身体里不再有痰,必须让身体的气机顺畅起来。朱丹溪就曾说过: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意思就是说,你如果知道自己有痰,但却一味地只用化痰、祛痰的药,而不去调畅身体气机的话,那么身体运行不畅,就还会聚湿成痰,如此恶性循环。气顺了,又何来痰呢?
桑白皮
桑白皮和陈皮这两味药,一个清肺化痰,一个醒脾、理气化痰,一个从下游把储痰之器清理干净,一个从上游杜绝了生痰之源,一温一凉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共同将体内的寒痰、热痰、老痰、顽痰清理掉。
这两个药搭配在一起,对于有结节的人用起来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现在很多人身体有结节,什么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有的人身体里多种结节同时存在,这种特别爱长结节的人,我们称为“结节体质”。大部分结节不疼不痒,没有感觉有任何不适,但如果不重视,不及时调理,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为什么痰多的人容易长结节呢?
痰啊,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一种在肺里,就是我们咳嗽出的痰,还有一种存在于经络、脏腑、皮毛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又捉摸不透,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 本来就有无形之痰再加上气机郁滞,就容易形成结节、增生、瘤、囊肿之类。
对于结节体质的人,化痰、遏制痰的来源就是“散结”的关键。桑白皮和陈皮可以通过化痰达到散结的目的,而且陈皮还可以理气顺气,可以从祛痰和理气两个角度来搞定结节。所以说,这两味药对于结节体质的人是非常好的。
陈皮
这个小方子主要适合三类人:结节体质的人,经常抽烟的人,平时痰特别多的人。
平时可以将这两味药按1:1的量泡水或者煮水代茶饮,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嗓子舒服了,痰少了,结节也变软了!
桑白皮偏寒,陈皮偏温,如果是白痰、寒性体质,陈皮的比例可以大一些;如果是黄痰、热性体质,桑白皮的比例就大一些。中医在用药上是非常灵活的,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自行调整了。
# 健康 科普大赛#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药还是有很多益处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好中医的,首先应该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在临床中,我们很多医生遇到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疾病的病理属性,是痰?是瘀?还是湿?有的甚至想到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实,属先想到的应该是五行归类,这个疾病应该从哪个脏器入手,源头在什么地方?
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其实不是“病”,而是人,是五脏六腑!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够体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什么地方。今天就浅谈两点,第一就是人体五脏五行属性,第二就是如何运用这些中医五脏理论治疗临床疾病。#长江 健康 计划# # 健康 科普大赛#
肝: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心: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脾: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
肺: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声为哭,在液为涕。
肾: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与疾病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人体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个例子
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白发等。在寻求治疗时,常常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没有溯本求源,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其实明白了下面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治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处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其中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为四物汤,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配上羌活、天麻、木瓜祛风除湿,自然适用于斑秃、全秃、头皮发痒、头皮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了。
对于脂溢性脱发,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句话可能现在无法理解透彻,在后面谈临床的章节,我会专题论述。
第二个例子
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许多医生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 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
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
有的中医给病人诊断“肝斑”;有的诊断“肾斑”;有的干脆诊断“内分泌失调”,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所有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内分泌的异常变化。“内分泌失调”不等于“肝肾阴虚”!下“内分泌失调”的诊断过于笼统!
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第四个例子
临床中遇到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延迟愈合等病人时,别忘了“肾主骨”,肾才是这类疾病的源头,所有与骨头有关的疾病,从肾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临床中我们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牵引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的办法可以溶解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治愈,但都很容易复发。因为患者肾虚的状况没有解决,借用患者的话说,“手术后腰不疼了,但还是感到腰部酸软无力”。这样的患者,自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旧病复发。“腰为肾之府”,只要从根本上治疗肾虚,自然可以降低复发率。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理解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系列疾病,抓五行,就好比撒网时抓住了渔网的拉绳一样。阴阳五行是中医纲领性的东西,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的归属就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单纯是心脾的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了解五行属性就好像进了大门,但还得进小门,这样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
关于“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铎志]投稿,不代表华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syu.cn/jyfx/202501-661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华烁号的签约作者“铎志”!
希望本篇文章《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华烁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药科普大赛作品讲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